新闻中心

News

行业新闻

返回

保障建筑安全,从重视地下渗漏开始

时间:2017-06-01 作者:

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,以地下工程渗漏为典型代表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愈演愈烈,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。针对建筑地下渗漏问题,全国政协常委、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赖明进行了深度剖析,并就如何解决提出了五点建议。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,我国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,以地下工程渗漏为典型代表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突出,并有愈演愈烈之势,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,应引起各方高度重视。建筑地下渗漏问题突出建筑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。


   建筑地下渗漏,与屋面、卫生间等部位渗漏在危害上有着本质区别,其并非仅仅是影响居住舒适度,更反映出建筑地下结构存在质量安全问题,即“先天缺陷”。若这种“先天缺陷”没有得以有效解决,地下有害介质就会借助于水的渗入,侵蚀地下结构,引发钢筋锈胀,从而破坏混凝土结构,对结构工程产生“后天伤害”,并最终成为建筑安全软肋。如此,既缩短了建筑的寿命,又加大了房屋的危险性,为社会安全埋下隐患。目前,我国建筑总量没有准确统计,据“六普”数据、国家统计局数据、住建部数据以及一些专家学者估算,我国建筑总量在712亿至778亿平方米之间(包括城镇、农村住房和公共建筑,以及城镇在建建筑和小产权房,不含城乡生产性用房),每年新增约20亿平方米。在如此巨量的建筑中,暴露出的地下渗漏问题也与日俱增,“三高”问题越发凸显:防水材料生产和施工技术水平高,建筑地下防水验收合格率高,建筑地下的渗漏率高。


   特别是近几年,越来越多的城市大力开发地铁、停车场、商城、隧道等地下空间,加速了地下泥沙的流失和地下空间的渗漏,导致地面塌陷、建筑坍塌现象频频发生。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发布的《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》显示,我国28个城市的渗漏率达到了57.51%,重庆、无锡等个别城市的地下建筑渗漏率甚至达到100%;而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下建筑渗漏率一般都在8%至10%,美国是8%左右,日本是10%左右,德国的渗漏率甚至小于5%。地表水回收利用率不高造成建筑地下渗漏率居高不下的原因,一方面是城市地表水的回收利用率不高,地面大量硬化,大多数地表水及生活用水直接进入排水管网,这些地下管网又都是隐蔽工程,渗漏率很高。


   目前,我国的地下管网总长度超过了15万公里,一些城市供水的管网渗漏率最高达到30%。大量的渗漏水通过地下管网的渗漏,将大量泥沙带走,形成隐患,对地面上层建筑安全构成巨大威胁。另一方面,防水是建筑业最底层、最末端的一环,处在被忽视、漠视的边缘。《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》明确要求:建筑地下防水主要分为两部分,一是结构主体防水,二是细部构造防水。在实际防水工程中,结构防水“悄然隐身”,附着在结构外面的其他防水层却“喧宾夺主”,成了建筑地下防水的主体部分。然而大量应用于地下工程防水的“防水层”,其材料寿命最多不过20年,在工程应用中的实际寿命则更短。目前,建筑地下防水工程保修期仅5年,与建筑结构寿命不匹配的矛盾十分突出。与此同时,更为突出的问题在于现有体系下,业内将蜂窝、麻面、裂缝、渗漏等均视为建筑通病,交由下一道工序去解决,而诸如“狗洞”等结构质量问题,在现有的验收制度中,又缺乏发现的力度。随着时间流逝,在地下渗漏水的长期浸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,建筑质量通病逐步演变成结构质量问题,而结构质量问题将为未来的建筑埋下重大的安全隐患。


   应防患于未然地下渗漏是建筑工程问题,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。因此,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努力,还需要借助更广泛的社会力量,充分发挥广大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和影响
力。当前的地下结构质量,关系的是未来建筑安全。万丈高楼始于垒土,应未雨绸缪,防患于未然,而不能姑息“鸵鸟政策”,藏患于未来。只有从意识和行动上重视地下防水工程,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建筑地下渗漏问题。具体来说,有以下五点:一是高度重视渗漏等工程质量问题。保证工程质量,就是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,同时也是在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。如果建筑质量好,建筑寿命达到100年,每年就只有5亿平方米的新建量;如果建筑寿命是50年,每年就要建造10亿平方米;如果建筑寿命是20~30年,每年就要建造15~25亿平方米,不仅浪费资源、破坏环境,还将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大打折扣。二是加强立法,严格执法。现有的产品质量法只涉及建筑的材料、配件等方面,不适用于建筑工程,而与建筑工程质量相关的法规仅有《建筑法》下面的一个条例,仔细分析还能看出这个条例还存在一些问题,如违法受到的处罚非常轻,而守法却要付出更高的代价,这显然是不合理的。三是加强监管。应着力提升建筑地下防水工程监管能力,尝试建立全流程监管和第三方监管机制,进一步提高监管部门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,同时对监管者也要进行监管,防止虎头蛇尾,而使监管成效打折扣。四是加强技术进步,通过技术进步来改善工程质量。


   应推广新技术、新工艺,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,香港曾对259栋建筑抽样检查发现,凡是用产业化方式施工的建筑,其工程寿命提高了143%。此外,标准是反映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,建筑领域里一些好技术应及时从企标上升为行标、国标;检验检测方法也要进一步改善,并加强市场环境建设,避免出现“劣币”驱逐“良币”的现象;对建筑工人的技能培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。五是加强宣传和教育。构建政府、企业、媒体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,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,使建筑地下渗漏问题逐步得到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,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监督工程质量。